近日,关于中国是否失掉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的话题再度发酵。
对于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似乎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难有统一的结论。去年去日本买马桶盖的话题也引起了公众对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担忧:中国落伍了吗?
这个问题,单纯从国内看国内,很难得出结论,需要有国际比较的视角。
笔者近日在接受《东莞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比较不同国家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成本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只是其中之一。
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
在做具体的分析比较时,不同国家又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中国目前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中国仍是以煤炭为主,因此就不应当简单用天然气的价格作为比较指标。
这是一个复杂的分析框架,笔者试图简述几点看法。
劳动力成本上升 不能把板子打在劳动合同法上
制造业成本,主要是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另外还包括电力、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的成本。
近年来,国内对《劳动合同法》出现了猛烈的抨击浪潮,财政部长楼继伟也两次公开表述对劳动法的不满。
《劳动合同法》确实有其问题,但笔者认为问题是技术性的,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这与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存。
同时,从根本上讲,劳动力成本是由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目前劳动力价格上升,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我们的适龄劳动人口在减少,这才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原因。
笔者从CEIC数据库选择了中国、美国和越南的制造业薪资水平进行比较:
上图仍是用各国货币单位计价,取每年12月份的数据。从曲线的陡峭度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工资水平增速要远远快于美国,也超过越南。
再来看汇率转换后的薪资水平比较,以6.58的汇率计算,2015年12月份的数据来看:中美制造业月工资水平,差距仍然明显。中国仍具有明显的优势。
当然,仅仅看单位时间的劳动力价格显然不行。中国劳动单位成本应该是高于东南亚和印度。但是中国农民工的工作勤奋程度是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加班在农民工群体中成为常态。而且,在劳工权益的保护方面,中国也有很多欠缺。
所以,虽然我们劳动力价格方面处于劣势,但综合上述两点,中国与这些国家相比,还是有优势。
十年以来价格改革的逻辑 就是中国水、电等能源价格太低
以印度为例,中国的土地成本一定比印度高吗?不好下绝对性的判断,因为印度的土地制度决定其征地非常困难,所以用地成本其实也并不低。
中国商业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体系是分开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较低,有些地方甚至是零地价。但问题在于,住宅地价和房价很贵,影响企业员工的生活成本,间接影响制造业成本。而且,在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可用的大片工业用地越来越少,这对制造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
中国的能源价格似乎也并不高,虽然涨价的趋势明显。在过去十年,中国的价格改革似乎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逻辑:中国的水、电力和其他能源价格过低,所以不仅导致价格体系失衡,而且导致浪费和污染严重。放开公共服务价格和涨价也似乎顺理成章。
下图是国网能源研究院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对2007年价格的研究,也印证了上述观点。但笔者未对这组数据的分析框架进行推敲。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重要的成功经验
基础设施方面,与中国相比,印度差得太远了,二者根本不是在一个层次上。以印度为例,2010年,我去印度发现,新德里作为该国“一线城市”,基础设施也不怎么样。印度征地难也影响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相对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基础设施的存量可能还有距离,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差距很大。
产业配套体系要看具体产业 但中国比印度在许多产业有优势
第三个因素是制造业配套体系的完善程度。
中印两个国家都有自己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印度IT产业不错,而且它是说英语的国家,软件产业有优势。当然,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也不错,而且中国的支柱产业更多,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比如重庆,一些产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政府的配套也很到位。相比而言,印度的产业配套能力、地方政府的效率,就没有那么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
投资印度不仅仅是看好劳动力成本低 更看好印度十几亿人的大市场
西方高科技的大公司虽然在印度建研发中心,但同时也在中国建研发中心,很多公司把亚洲研发中心建在香港或中国内地,尤其是对于消费型的公司而言,在全球各地建研发中心,这很正常。
为了寻求劳动力成本的洼地,富士康虽然在向印度搬迁,但是,想把在中国的所有工厂都搬到印度,这可能也很难。另外,中国整个市场是大一统的,自由开放的,而印度内部存在很多市场壁垒,这种差异也会对两国制造业发展前景造成影响,印度的市场环境其实并没有那么好。
目前,印度的GDP增速是超过中国的,后期继续超过中国也不会让人意外,但中国经济体量大、基数大,其GDP增加值还是要超过印度。
印度虽然拥有劳动力优势,但是,印度能否将自身的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还不一定,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但并非所有这类国家都能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融入全球化经济分工体系,因为,劳动力优势转为产业优势,需要背后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政府效率等综合体系支撑。
创新能力才是根本问题
“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的确应该引起重视,这方面我们不占优势。特别是我们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相比较而言,印度的基础教育可能不如中国,但其高端教育做得不错,其科研环境和体系值得中国学习。当然,印度这方面也没有形成对中国的压倒性优势。
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不弱 但问题不少
我们先来看看现状:
这是由官方发布的四个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
另外一个数据: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据《经济学人》杂志,全世界80%的空调、70%的手机以及60%的鞋都是中国制造。
按照《经济学人》的观点,来自中国市场的需求更是大大加固了一系列亚洲供应链。中国正逐渐成为需求链上的关键一环。它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具有的优势之一。
WTO发布的201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增速已连续19年高于全球出口平均增速,出口份额跃升至13.8%,较2014年大幅提高1.5个百分点,占比提升幅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并超过1969年以来发达国家达到的最高出口份额。
这说明,在全球贸易萎缩时,中国却在逆势增长。这同样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体现。
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无论是劳动力、土地价格,还是资源环境成本都在加速抬升,且资金追逐经济泡沫,对制造业发展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