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核心观点:
  
  当前,尽管我国外贸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和多方面的挑战,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话题之一
  
  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要点 尽管我国外贸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但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领域依然存在较大风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今年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是“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保持各项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是我国外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稳定外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着力优化外贸发展环境,进出口企业迎难而上,危中抢机。2009年,我国外贸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尽管没有增长,但保市场、保份额的目标成功实现;尽管绝对规模下降,但相对份额有所上升。
  
  纵观国际市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世界各国采取了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提升,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功能有所恢复,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回升,内需继续扩张,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国际资本出现回流。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开始活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内需扩大对国际贸易起到重要拉动作用。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大的意外事件,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去年,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可能结束衰退,新兴经济体表现可能好于发达国家。
  
  尽管我国外贸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世界经济形势也呈现好转迹象,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实现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推动出口稳定增长的任务仍然很重。今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比去年有所改善,但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外部形势依然极其复杂。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外需难以大幅反弹。多数国家经济出现回升是强力政策刺激的结果,而居民消费意愿依然疲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利用率仍处低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美欧失业率攀升到10%左右,日本也上升到10年来的最高。就业形势严重滞后于经济复苏,势必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延缓复苏进程。从生产面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一定时间,复苏动力尚未形成。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加大了全球需求市场复苏的难度。
  
  二是国际金融领域依然存在较大风险,汇率和石油价格波动可能加剧。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过程远未结束。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一些国家出现债务危机,不排除再度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也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动荡的可能。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经济指标走势出现分化,各国政府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方式和节奏方面发生分歧,协调难度上升,这可能导致主要货币利率走势分化、汇率大幅波动,加大我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市场流动性的大量增加,还可能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高,增加我国企业的进出口成本。
  
  三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这将使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中低端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挑战。加上今年国际市场需求的反弹空间有限,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国家采取了各种形式的限制自由贸易的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我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今年,一些发达国家还可能以环境保护为借口,在低碳技术等领域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削弱我国外贸的竞争优势。
  
  根据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国内发展要求,今年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是“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拓市场,就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调结构,就是坚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促平衡,就是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为此,今年将保持各项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各项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话题之二
  
  我国外贸要积极应对新挑战
  
  要点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外贸既面临全球产业重新分化组合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外部市场竞争、内部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挑战。具体来说,一是面临培育新增长点的挑战,二是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三是面临国内要素价格上升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外贸来说,既面临全球产业重新分化组合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外部市场竞争、内部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挑战。
  
  一是培育新增长点的挑战。过去30年,我国外贸取得高速增长的基础,就是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量承接国际加工制造业转移,形成庞大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都占了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我国每年利用外资,很大部分投在加工制造型的出口行业,形成了新的产能和进出口的新增长点。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转移,我国承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转移速度和势头将会减缓,如何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是国际竞争的挑战。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来自外需总体空间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触发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面临节奏、方向、速度的变化,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较长的低速增长期,国际需求和全球贸易增长短时期内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第二,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为抢占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科技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模式,打造全球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龙头,再造国际分工新格局,我国企业和产业面临新一轮的分工和竞争压力。第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目前我国进一步拓展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的错位竞争、实现互利共赢,是未来外贸转型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是国内要素价格上升的挑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力,价格竞争力主要基于生产成本优势,成本优势又是建立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较低的基础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需要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必然要求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基本要素价格,进一步调整分配关系。国内要素价格上升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未来再依靠传统要素价格优势开展国际竞争难以为继。
  
  话题之三
  
  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要点 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发展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转型,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转型,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转型,从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转型,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两点:其一,立足我国国情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其二,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善于抓住外部机遇。当前,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出口造成较大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促进外贸发展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转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把着力点转移到提升综合效益上来。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效益。要充分利用规模优势,提升经济比较效益。对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易引发贸易摩擦的产品,加强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引导企业进出口行为,增强定价主动权。整合国内采购力量,发挥规模采购优势,积极融入全球资源定价体系,提高进口议价能力。另一个是社会效益。应加快要素价格改革,形成更加有利于全球资源配置和争取贸易比较利益的价格体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适时调整企业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使出口产业的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更加协调。

  二是促进外贸发展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转型。就是要从依靠外部资本、外部产业的投入来拉动外贸,转向培育内生主体和产业,使其逐步成为我国进出口的骨干力量,降低对外贸易增长的外部依赖。重点是3个方面:第一,培育贸易内生主体,鼓励和培育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出口占全国总体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5.9%提高到2009年的28.2%,年均增长高达43.7%,显示出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通过市场、产业和技术层面的合作,逐步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二,加快培育战略型、领军型产业,特别是低碳、绿色型出口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重点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巩固和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出口。第三,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鼓励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和并购投资等方式到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发展直接面向境外消费者的营销模式,掌握营销主动权。
  
  三是促进外贸发展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转型。提高我国产品的市场深度,是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品牌拓展市场深度。我国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属于“短、平、快”产品,尽管能迅速适应消费者需求,但缺乏市场认同度和市场深度;而机电产品大多属于加工贸易方式的贴牌产品。目前我国自有品牌商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不足10%。国内出口企业(外资企业除外),拥有国内注册商标的不到20%,拥有国外注册商标的不到5%。因此,今后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国际推广,在境外开展品牌收购、商标注册、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点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第二,通过提升质量拓展市场深度。完善对外贸易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注重出口产品质量,在全球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中国制造形象。引导外贸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提高外贸的行业集中度和企业集中度。第三,通过投资拓展市场深度。发挥轻工、纺织、家电等行业技术、生产优势,结合国外市场特点,鼓励出口企业对外投资设厂,深度开拓当地和周边市场。
  
  四是促进外贸发展从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转型。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当前,要加快调整发展模式,逐步扭转过度依靠初级要素的竞争方式。一要培育科技竞争新优势。要通过完善贸易、产业、财税、知识产权等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加快轻工、纺织等产业技术改造和设计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各类技术标准的制定,争取国际竞争主动权。二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推动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为主的低端,向研发、设计、核心器件制造以及物流等中高端方向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三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各国新一轮竞争的焦点。要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层次的重要抓手,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深度挖掘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优势服务贸易潜力,提高出口效益和附加值;大力扶持通信、保险、金融、商贸流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制定劳务输出人才培养规划,培育优势领域国际劳务品牌;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