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纺织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一季度,纺织行业、服装制造业、化纤行业景气指数均有所上升,三个行业的多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相关数据也表明,一季度,纺织业产销增速回升明显,各子行业对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均发挥了正向的拉动作用,纺织业实现了良好开局。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了解到,纺织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从去年2月份的谷底开始逐月回升,目前,行业回升向好的发展势头不断得到巩固。在此过程中,行业积极推进创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之下,纺织行业以技术改造为抓手,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纺织行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结构,增强市场有效供给能力。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支持纺织行业技术改造项目324项,总投资32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3.3亿元。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由于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了创新水平,行业内的骨干企业普遍提高了品牌贡献率和科技贡献率。2009年,我国纺织新产品产值的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3.3个百分点;今年1至2月,则高出17.23个百分点。
加强产品和技术创新是纺织企业做好主业的重中之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很多企业凭借持续不断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化危为机,赢得了新的发展。刚刚获得2009年中国纺织年度创新奖项的山东南山集团,通过寻找新材质、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发明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得了累累硕果。南山集团采用先进技术和创新工艺,实现了珍稀毛料超细羊毛品质的新突破;由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日友主持申报的“一种精梳毛纺纺纱工艺方法”已获相关发明专利;“弹性纤维及助剂在毛精纺弹性织物中的应用技术”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同样获得年度创新奖项的恒力集团,则是长期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差别化新产品开发为主攻方向,现已研发出熔体直纺超细旦纤维、超亮光纤维以及吸湿排汗纤维等多个类别不同规格的差别化、功能性系列产品,并迅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其中,“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产业化”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据恒力集团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去年恒力产品出口量已占到总产量的38%。目前,恒力化纤的差别化率已达60%以上。
“进一步发挥创新的带动作用,对于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加快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步入建设纺织强国新时期的关键年。纺织业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2020年力争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按照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目标,2009~2011年,纺织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品种质量有明显提高,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自主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落后产能逐步退出,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行业回升向好势头日益得到巩固的情况下,纺织行业不失时机地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力求在产业优化升级之路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当前,作为结构调整重要内容的产业转移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至10月,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七省市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826亿元,占全国的34.1%,而2007年这些地区全年的投资只占全国当年投资的28%左右。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的提高,充分说明我国纺织产业转移进程加快的特征明显。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业梯度转移取得显著成效,纺织业布局得到了优化。
在中西部地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安徽是落户企业最多的省份。在承接纺织业转移的过程中,安徽一批纺织科研院所、企业深入研究新工艺,在产品开发方面不断创新,通过制定长远规划,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注重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为产业顺利转移及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承接产业转移和调整结构取得明显成效,安徽纺织行业运行良好,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脱颖而出,不断成长壮大。
同时,纺织企业在品牌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持续努力和积极调整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业内被誉为“花布大王”和“被子大王”的江苏亚萍集团,从产品研发、纺织、印染、加工到销售,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收购百货商场、建立专属终端渠道,亚萍集团的纺织品、家纺产品、服装等以自有品牌的方式进入终端市场并被消费者认可,“亚萍”已成功在纺织面料、家纺成品、终端渠道等环节中树立起品牌形象,从而为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到纺织企业的管理创新,2009纺织年度创新人物获得者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水荣表示,“我们正着手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目前,ERP系统已经实现企业全覆盖,整体运营效率由此得到了很大提升。”近年来,荣盛集团大力推进企业的管理革新和升级,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组织架构并制定了一系列详实的规章制度,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体系。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使荣盛集团的竞争力大大增强。
“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的地位,事关纺织业持续发展能力,更体现了纺织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在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内驱动力作用下,在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纺织业将继续围绕调整结构、创新发展的主题,继续巩固行业向好势头。
产业前瞻
促进产学研结合 推动纺织业发展
多年来,产学研的有效整合为纺织业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纺织相关人才的培养、行业相关技术平台的建立以及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也为纺织行业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提供了动力支持。未来十年,在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征程中,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将会给行业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经过持续的探索,产学研结合已成为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基本组织形式。从目前来看,我国纺织业产学研结合开展的现状较好,表现为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来带动产学研结合;以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建大学科技园,孵化科技成果和高新企业;合作培养相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设立科研开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等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不断向产业界输送技术,并通过同企业的联合开发,使技术和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和生产力。
实践证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挥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提高技术转化的成功率,也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整体增强国际竞争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直接对话与交流,既有利于企业破解技术难题,也有利于科研机构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抉择。
但是,从纺织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现状来看,我国纺织业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合作动力不足;其次是合作层次较低,规模较小;三是产学研结合领导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待完善;五是产学研投融资体系仍未形成。
加强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增强我国纺织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发挥产学研结合对纺织业发展的助力作用,使纺织企业、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使其各自的优势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建议企业及科研院所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合作方式,除了进行联合研究与开发之外,还可采用以纺织企业为主、联合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来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此外,还可考虑建立由纺织企业委托科研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与智力服务,帮助企业总结生产中出现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合作方式。
服装行业
努力提升品牌价值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行业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海外市场显现复苏迹象,补库需求增长明显;国内需求稳步回升,行业运营水平和效益水平继续提升。服装企业也纷纷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努力提升品牌贡献率。
在服装品牌营销过程中,如果企业赋予品牌多一些文化内涵,企业就能够与消费者走得更近。
男装品牌爱登堡在这方面的探索已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爱登堡的销售收入仍保持了30%的增长,并将国内的专卖店数量扩大到1500家。爱登堡公司总经理田启明说,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早已超出了物用范畴,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和情趣上的满足。服装市场的竞争更多的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竞争就是对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牌文化内涵的检验,这就要求产品在满足物用需求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知名服装品牌左岸主推“环保”理念,并且和自身的产品设计不断融合,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据了解,左岸推出纸质夹克产品,价格高出普通的产品不少,仍受到顾客欢迎,上柜不到一个月就脱销了。左岸集团董事长洪金山告诉记者,“每一个品牌都有它的核心文化,与其找一些不相干的噱头,不如把社会责任感作为品牌的精神诉求,将其引入每一季服装设计的主题。”
据了解,我国服装业是较早就融入全球服装产业链的产业,具有完善的服装配套能力和上乘的服装加工水平。相对于领先的加工能力,服装业的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可喜的是,近年来,一批中国服装业品牌成为知名品牌。
中国服装协会负责人表示,中国服装产业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服装品牌。相比较于这些表现突出的知名品牌,国内还有很多正处于成长期、颇具发展潜力的服装品牌。协会将继续支持知名品牌和新生优秀品牌的发展,进而树立中国服装品牌的价值与地位,推动服装行业的整体发展。
纱线行业
纱线创新是纺织工业创新的源头。加大纱线产品的创新力度,控制低水平纺纱生产能力的增长,鼓励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的纱线产品,是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日前,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副会长杨兆华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纱线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一大批具备抗菌、除臭、抗静电、透气、控温、防水、保健等功能的纱线产品问世。
在本次展会上,山东海龙纺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展出了麻赛尔纤维和其他系列纱线产品。该公司市场开发处副处长刘福荣介绍说,传统的麻纤维产品比较粗糙,不能做贴身服装。海龙公司以黄麻为原料,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浆粕制造和纤维成型技术,提高了纤维的吸湿快干性能,加上黄麻原有的抗菌抑菌功能,使针织、机织后的下游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目前,纽代尔纤维和安芙赛纤维等产品的市场效益已经显现,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产品每年给公司带来约5亿元销售收入。
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在本次展会上带来了天竹纤维、铂金纤维、碳纤维三大类纱线。该公司工程师任万波告诉记者,天竹纤维是以竹子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处理而成的一种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手感柔软、悬垂性好、吸放湿性能优良,颇受市场青睐。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纱线行业在加快开发复合型、差异化的纤维和纱线产品,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降低能耗,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服务于低碳经济。在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氨纶股份开发了多种高新技术纤维产品,以满足产业用纺织品对高档化纤原料的需求。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位芳纶产品可以加工成为高温过滤材料,对钢铁、水泥等行业产生的高温烟尘进行过滤,从而有效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推动纺织业由大向强的转变过程中,纱线、面料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杨兆华说,纱线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科技含量高、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增加效益,赢得更大发展。
面料行业
调整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面料行业的重要任务。面料企业应更加注重把创新与市场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同时要把创新与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主打产品。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副会长杨兆华说,纯粹依靠低价竞争的产品营销策略在面料行业已行不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和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品整体档次,形成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拳头产品”,才能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记者从展会上了解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许多面料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提高科技贡献率,坚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经过市场的洗礼,面料企业更加充分认识到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将之作为拓展市场、谋求发展的重要课题。
“光是简单地进行已有产品的扩大生产和销售,而不努力进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企业就会被市场淘汰。”石狮市港溢染整织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春说,近年来,港溢公司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拿出5%左右的经费用于科研队伍建设和产品研发,有效地促进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港溢公司更加重视对高端优质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此次展出的水馏化染色的面料就是公司自主开发的代表性产品之一,适用于休闲服装领域,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在上海鼎天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展位,该公司总裁柴方军介绍说,2009年,鼎天纺织完成了1亿元的销售收入;今年一季度,公司销售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以上。
“通过走高端和差异化的产品路线,鼎天纺织的提花面料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了优势地位。”柴方军说,鼎天纺织按照客户对产品品质和样式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并在服务领域不断创新和延伸,为客户提供从流行资讯、设计到最终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为客户提供无起订量和免费快速打样服务,有效地满足了客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江苏志向集团在本次展会上共展出了形态记忆、高密超薄、时尚光感、印花、仿旧等五大系列产品。志向集团执行董事黄志向告诉记者,以前面料企业开发一个产品就可以持续销售两三年,而如今形势已大为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志向集团也根据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开发了多个产品品种。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志向集团通过展览、走秀、沙龙等形式,邀请客户共同探讨产品改进方案,力争使每个产品的市场定位更加明确,以有效地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记者从展会上还了解到,许多面料企业已经把产品结构调整和创新作为今年的努力方向,着力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上下功夫,力争在功能型、环保型面料的批量生产上有所突破,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