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对外贸易

汇改三年-一个纺织企业的经历

来源:国际商报 | 发布日期:2008-07-29

    整整3年前,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8.11,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这标志着我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008年7月18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6.8238。就在这一周,人民币汇率曾经突破6.82,创了2008年内第56个新高。

  汇改3年来,人民币升值接近18%。众多出口企业承受的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同时他们也在千方百计寻找抵御压力的对策,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谓一言难尽———

  “同样一美元,那时值多少钱,现在值多少钱啊?!”江苏苏美达轻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清反问着记者。从3年前的8.27:1到现在的6.82:1,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对于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用杨永清的话说,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是“不很大”,而是“几乎没有了”。

  “不得了了,升值2%!”

  杨永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5年7月21日的情形。当日国家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19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次性调高2%,为8.11元人民币兑1美元。“我当时在国外。同事给我发短信说:‘不得了了,升值2%!’”

  杨永清立刻感觉到,政府的汇率改革终于启动了。“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国家要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了,对外贸企业有要求了。”不过由于此前多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始终静止在8.27,一下子提高那么多,他还是没有预料到。

  “我当时和员工讲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汇率变化是一种常态,要打破原来的思维。接单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汇率波动接单。”杨永清说这是自己的第一感觉。尽管这句话现在看起来好像失去意义了,但在当时还是很重要的。“那时候,多少年来的汇率都是不变的,1美元相当于8.27人民币是个固定的数字,外贸人员多年来已经养成了习惯,接订单都形成了固定的公式。可现在汇率不再是固定的,报价时一定要考虑到汇率变动,这也就对业务员提高了要求。由于汇率变动,同样一种产品即使美元报价都相同,可能最终收到手上的钱都是不一样的。”

  但政府明确的信号已经表明,低附加值的产品国家不再鼓励出口。所谓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品,必须实现转型。纺织服装企业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

  一次性的升值对企业当时已经签订的订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意味着企业的收益一下子减少了。“不过,一次性汇率变化对企业也有好处,我们可以跟客人去谈判:‘一下子丢了2%,是不是我承担1%,你承担1%?’这也成了对产品议价能力的一次考验。尽管不是所有客人都谈成了,但还是有客人接受了。”杨永清的话里颇有些苦中作乐的感觉。他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2%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尽管那之后人民币便开始升值,但有一段时间汇率变化比较慢,凭着企业的实力和客人“调调弄弄”,还是能把这些影响弥补上。

  “还是有高兴的事”

  可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并没有一直保持小步慢跑的态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元持续贬值,从而加速了人民币升值速度。进入今年上半年,这一变化更显剧烈。

  杨永清向记者描述着人民币汇率快速的变化:1月1日,汇率是7.3元;2月1日变成7.2元;3月1日调到7.1元;到了4月1基本上就变成7元了。基本上一个月升1角钱。“现在好像是睡一觉就丢了1分钱。升值太快了!我们不可能再和客人协商。有时候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刚和客户谈了一个新价格,还没交货呢,汇率已经升过了这个价格了。”

  不过让杨永清骄傲的是,苏美达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去年3月开始,苏美达选定了银行的一款金融产品———远期结售汇业务。这是一种让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期限及汇率,到期时按照该协议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的结售汇业务。

  按照和银行的协议,今年一季度,企业与银行的结汇汇率固定在..57人民币兑1美元上。按照1月1日实际汇率7.3:1计算,企业赚了2角7分;而到了3月31日,实际汇率达到7:1,企业就赚了5角7分。“今年一季度,我们每天卖给银行40万美元,最多的时候少损失5角多,避免了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上半年,仅此一项就为我们减少损失4千万人民币。”也正是基于此,苏美达轻纺公司今年上半年在出口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效益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其中2/3是因为远期结售汇的运用。杨永清直言,如果按照实际汇率,今年上半年企业利润是大幅下降的。

  杨永清对企业选择远期结售汇业务相当满意,不过他也坦言,这需要企业对汇率变化有准确的预估。“从现在看,去年我们做对了。但这里还是有风险的。比如现在我们还可以做,但银行现在的报价是..3:1。如果明年实际汇率达到6:1,那企业就赚了;但如果是6.7:1,企业就亏了。”

  看着银行现在的报价,杨永清还是很高兴的。按照协议,7月份的售汇价格固定在7.167:1上,而目前实际汇率已经达到6.82:1,这意味着企业还有3角的利润。而协议约定的12月的售汇价格为6.83:1,按照目前实际利率水平和人民币升值幅度来看,企业应该还会有利润。

  “逼着我们做调整”

  除了靠金融产品固定汇率外,苏美达和许多纺织服装企业一样,开始在各个方面想办法。一方面企业在争取缩短交易期限,另一方面也在争取用其他货币单位结算。不过现在看来,两种方法的收效并不大。在交易期限上,客户也在考虑自己的利益,缩小自己的风险,所以都在尽量晚付账;而在结算方面,大部分美洲客户还是坚持用美元结算,而在和欧洲客户谈以欧元结算时,客户又提出其他条件,成功的也只是一部分,难度还是比较大。

  他直言,如果说纺织服装企业去年还有一定空间,那么随着退税下调、劳动力、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一年下来企业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去年企业基本上是在吃老本,可以说能省就省。而到了今年,企业能想的办法已经想得差不多了,几乎没什么老底了。这时候人民币还在升值,企业已经被挤得差不多了,真是生死存亡啊!”

  在这种形势下,苏美达轻纺公司从去年开始提出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产品档次的策略。企业开始选择主流客人,放弃一些小客户。杨永清解释道:主流客户在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订单很大。“一千件衣服也一样做,10万件也是做,我效率高当然选大单。”

  同时,企业也在争取把产品卖给有知名度和一定技术含量的品牌,这样的品牌定价相对较高,利润更多,企业产品的议价能力会提高。企业还在缩短供应链,提高自己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减少中间环节,争取把产品直接卖给终端店铺,以获得更大利润空间。

  在产品研发上企业也在下功夫。杨永清说:“以前产品的款式都是客人订,客户要什么款式,我们就生产什么款式。现在我们自己设计,让客户选。你选中了,我就可以主动了,价格也就高了。”

  此外,他们还不断强调要提高效率,并把此作为提升利润的一条重要渠道。杨永清认为,一家企业和竞争对手相比,赢就赢在效率。“同样多的时间和资源,如果我的产出高,利润必然就大。”为了朝这个方面发展,专业化成为企业的选择。“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很重要方面就是专业化,这不仅要求工厂专业化,也要求人员队伍专业化。”

  而在谈到未来的调整时,杨永清认为,尽管人民币升值会为进口带来好处,但从纺织服装业的特点看,进口原料还是比国产的贵,所以进口原材料不是纺织服装企业的好选择。而对于大部分出口企业来说,没有进口的基础,要转而做进口也不容易。对于借机进行海外投资的做法,他认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决定了其在欧美等劳动成本高的地区投资不合适,如果要到东南亚地区投资,又需要解决文化差异。“与其到国外投资,还不如到我国中西部去,应该说那边还是有发展空间的,而且也能配合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汇改3年

  我们过了这些“关”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

  2006年10月2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以7.4938报收,这也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7.5关口。

  2008年1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996,较上个交易日上涨69点,突破7.2整数关口。

  2008年3月13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一举突破7.1,报7.0970,为人民币汇率今年内第21次创新高。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首度“破7”,以6.9920改写了汇改以来的新高纪录,人民币汇率毫无悬念地进入了“6时代”。

  2008年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破6.9,以6.8919再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

  2008年7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6.82,达6.8128元,创年内第56个新高。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