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资讯

2015中纺联“走出去”大会:我国纺织跨国布局形势紧迫

  当前,我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进入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实体制造业面临较大困难和下行压力。在国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的同时,创新型自由贸易试验园区、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顶层设计陆续出台,特别是“一带一路”这一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近日,在以“‘一带一路’的纺织版图”为主题的2015中国纺织业“走出去”交流大会上,业内人士就我国纺织产业加快推进全球布局、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重点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探寻新形势下,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之道。
  
  被锁供应链底层风险增大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阶段,但各国表现有所分化。美国经济重拾增长动力,欧盟、日本停滞不前,巴西、俄罗斯、南非等一大批新兴国家经济发展遭遇较大挫折,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汇率波动较大。具体体现在:
  
  一是在全球总需求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纺织供应链之间的比较优势竞争更加激烈,纺织服装业面临产业工人总量短缺和资源环境约束导致成本刚性上涨的现实困难。同时,国内棉花政策虽有所改善,但国储棉库存和质量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这一系列因素导致的综合成本上升在客观上削弱了我国纺织工业领先的国际比较优势。
  
  二是全球贸易政策变革正在深刻影响全球纺织供应链的重塑,区域贸易协定将对我产业健康发展造成较大挑战。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自2010年建成后,促进了我国和东盟国家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东盟迅速超过日本成为我第3大出口市场。此外,欧盟和日本通过调整优惠国别关税政策,给予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国纺织服装产品零关税或者普惠关税待遇,加速了部分国际订单从我国转移至上述国家。
  
  三是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消费革命已初见端倪,我国纺织工业突破价值链低端的形势和任务十分紧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链深度融合、工业机器人和全程智能实现了创新突破和较大规模应用,工业组织流程、产业竞争方式和全球工业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王天凯指出,尽管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供应链的制造环节中占据中心地位,但国内纺织工业与发达国家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核心软硬件创新及服务性应用还有相当距离。尤其是在全球优质原料资源掌控、美学原创设计和时尚引领能力、国际性品牌和渠道掌控等高端领域不够强大。
  
  此外,近几年以优衣库为代表的海外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大规模渠道建设,市场渗透十分迅猛,削弱了国内服装品牌的资本积累和发展后劲,我国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存在被锁定在供应制造环节的风险。
  
  多向沟通快速挖掘市场潜力
  
  为了应对诸多国内外挑战,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国纺织业的跨国布局呈现加速推进态势。行业众多骨干企业进行跨国资源配置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条主线是以产业资本为主导,通过绿地投资、合作进行生产力的跨国布局,打造“中国+周边国家”的制造基地布局模式,维持和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领先优势,例如以天虹、百隆东方和华孚为代表的中国棉纺业已在越南投资了约200万锭纺纱项目。另一条主线是产业资本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并购,对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原料资源、设计创新资源、品牌资源和市场渠道资源进行垂直延伸和掌控,带动行业整体向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领域渗透。例如,如意集团在澳大利亚投资棉花农场和并购多国品牌、富丽达收购加拿大溶解浆公司、雅戈尔收购新马以及金昇收购欧瑞康部分资产等。整体上,通过海外投资实践,行业企业的国际运营能力获得较快提升。
  
  王天凯在谈到“一带一路”为纺织企业提供机遇时说,“五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其中,政策沟通是共建的重要保障。中国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政府将共同背书支持越来越多的海外经贸合作园区、工业园区,有利于纺织企业提高落地效率、降低投资成本,形成产业集聚优势。资金融通为企业在沿线国家投资提供了获取优惠信贷支持的机会。随着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步发挥区域计价、结算及投、融资货币功能,也会增强国内纺织企业对外投资的财务灵活性和便利性。民心相通则将通过扩大人才交流、媒体合作、科技合作等方式,努力打消各国对于中国资本进入的疑虑和质疑,降低投资的政治风险。同时,加速打造深度融合的国际国内市场,为企业跨国布局提供各种更加优质的要素资源、目标市场及其配置保障制度,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至关重要。其中,设施联通将通过大规模的陆海空国际基础通道建设,增强区域内的货物流转效率,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切实降低交易成本。
  
  王天凯表示,随着互联互通和大规模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实现,区域内金融资本、人才、劳动力、能源、原料和产品的有序、快速和自由流动,将大大提升区域内纺织供应链的潜在效率;中国纺织企业在区域内对不同国家进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经营和产能跨国配置的可行性会大大提升,国内纺织企业应当适时抱团出海,合力占据市场。
  
  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
  
  “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要以全球眼光统筹国内国外优质资源配置,力争通过“走出去”初步实现产业链跨国整合和价值链的提升,就需要继续保持谨慎态度,在海外布局中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企业总部的核心业务能力是“走出去”的重要保障。
  
  WTO贸易数据证实了“中国+东南亚”的制造中心地位,并且可预见中期内“中国+东南亚”将继续在世界纺织品服装供应链中居于中心地位。非洲、南美等其余地区,工业化制约因素依然突出,大规模投资需要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3年内在越南将纺纱规模做到40余万锭,董事长杨卫新在交流过程中提醒企业注意投资越南的风险,尤其是在政治、市场、汇率方面。“尽管越南的人工成本比国内低,但近年来的上升速度很快,每年提升30%左右,因此,企业要‘走出去’一定要严格评估自己的市场、客户需求和资金。”杨卫新说道。
  
  王天凯表示,企业走出去,应当正视与国际优秀跨国企业的差距,切实提升跨国供应链管理和全球品牌运营能力。特别是在品牌价值的维护和传递、美学创意资源的全球利用、优质原料和成品制造的供应链管理、不同国别市场的进入管理以及包括人力资源、财务和税务在内的全球基础管控运营方面要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