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商务部给企业打"预防针" 中国制造优势能撑多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 发布日期:2005-10-21

      中美纺织品谈判在第六轮宣告失败后突然陷入了停滞。

      一下子整个行业慌了起来。广交会成了风向标,纺织服装出口成交额大幅度下降,纺织品设限阴影,让国外客商不敢下单,也让国内企业不敢接单。

      当然,也有纺织企业不以为然,有先见之明者早就在越南、柬埔寨等地“安营扎寨”,大胆承接欧美订单了。

      国内裁员,国外建厂,中国的大批的纺织岗位正在流失。

      这样一来,欧美对中国纺织品施加配额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在欧美的设限借口中,限制中国出口,不仅是为了保护欧美企业,也是为了促进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行业发展。《华尔街日报》因此宣布,“发展中国家因中国纺织品受限而获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近一项研究,孟加拉国的某些纺织品出口订单增长了48%之多。

      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就此被提出来了: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能够支撑多久?这种成本优势还值得信赖吗?对这个问题的怀疑,让大部分人怀疑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明天。

      其实,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要如何发挥,只存在两种特殊情况:一是遭到完全的贸易抵制,任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多明显,纺织产品多么物美价廉,其他国家就是不买,那么中国制造的优势就会完全丧失了。

      二是像欧美国家一样,明明纺织行业已经丧失了制造成本优势,但是政府依然要想方设法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厂商,那么就会造成一个假相,让欧美企业依然认为自己保持着竞争的优势。

      对于中国来讲,这两类极端情况都不存在。因此,只要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还能撑一个很长的时期。尽管中国制造已经让世界足够惊讶,但是全球制造业转移向中国的趋势还在继续。

      也因如此,中国还会保持强势的吸引外资的取向。不仅是在中国的东部地区继续利用外资发展制造业,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已经在给外商“打气”,希望它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国中西部地区。

      当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为了规避配额限制,而暂时转移生产到第三国家,并不能说明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消失。

      有些内地服装企业将纺织品转道香港出口,合法避开了配额限制。这样的“伪装”出口,导致的是成本不可避免的增加;有些大型纺织企业开始在其他国家生产,将部分业务迁移到越南、柬埔寨、蒙古和尼日利亚等国,但是这些外设的企业却面临着产业配套不完善的问题,结果同样是生产成本的升高。

      比较优势是一个永远都存在的概念,但每一个国家在每一个时段里的比较优势又处在不断变化中。当中国的纺织工人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水平,失去了成本比较优势时,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将让中国在一个新的领域获得比较优势。最重要的是,认清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优势,既不超前,也不落后。

      纺织行业就是如此,现在必须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尽管中美之间六次磋商都没有达成协议,商务部也表示了坚决不签署不利于中国行业发展的协议。但是,这不代表中美谈判的最终破裂,也不能代表在可能的第七轮谈判中,中美做出各让一步的举动。

      有心人会发现,商务部官员已经在给企业打“预防针”了。广交会期间,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亲自与纺织企业座谈时,表示纺织行业应当尽快转变增长方式,“不要把希望一味寄托在政府创造更大的数量增长空间上”。

      “如果每件服装价格能增加一美元,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出口数量的增长”,这样的话从去年开始商务部官员一再的说。现在又一次对纺织企业强调一遍,好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让步做准备。

      尽管“政府会尽最大努力给纺织品企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但是没有最终的让步,是不会达成任何协议的,而没有一个协议,中国纺织行业的比较优势将无从发挥。需要计算的关键问题是:达成协议和没有协议相比,哪一种损失更大。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