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美国/欧盟趋势

来源:香港贸发网 | 发布日期:2008-09-08

    欧盟的纺织品保障配额已于2007年底届满,欧盟并与中国内地建立双边机制,以监察内地产品的进口情况。
  2008年初以来,内地对欧盟的出口表现甚佳。若增长势头持续或更趋强劲,欧盟可能采取多方面的防御措施,限制来自内地的进口。
  于2008年底,美国对内地产品实施的保障配额亦将终止,届时美国同样可以实行各种各样的贸易补救措施,但这些措施在保护美国本土厂商方面的成效往往不大。
  美国有可能采取权宜之计,将现时针对越南的反倾销监察计划,照样对中国内地实施。
  鉴于后配额时期的情况并不明朗,香港出口商应密切留意海外监管动向,并采取适当行动。

  概 要

  2005年,中国内地分别与美国及欧盟达成协议,就内地向这两个市场输出的若干类纺织品及服装设立保障配额。与美国的协议涵盖34类(21种)产品,将于2008年12月31日终止。与欧盟的协议涵盖10类产品,已于2007年底终结。

  总括而言,现时美国对来自中国内地的进口纺织品及服装实施的配额限制,基本上对本土厂商的保护成效不大。美国进口商已将部分限制类产品订单转移至其他供应地,特别是亚洲,可见配额限制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

  配额终止后,监管动向将继续影响2008年后的美国市场前景。若进口激增,美国政府迫于国内业界的压力,可能会采取贸易补救措施,以减轻进口激增的影响。美国有可能采取权宜之计,将现时针对越南的反倾销监察计划,照样对中国内地实施,并会承诺若有证据显示内地产品出现损害性倾销情况,即会代表美国纺织厂商主动展开反倾销行动。

  总的来说,中国内地作为首选供应地的地位,应能承受生产环境日趋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巩固乃至增强,尽管如此,美国进口商将继续从不同的地点采购产品。于2008年及之后,美国进口商的采购地数目可能进一步减少,但相信仍会维持一定数量,特别是亚洲供应地。

  欧盟的纺织品保障配额于2007年底届满。在此之后,欧盟已与中国内地建立双边机制,以监察内地纺织品及服装的进口情况。这种双重监察机制将运作1年,涉及原先10个限制类别中的8类,务求维持对贸易往来的双边监督。

  在欧盟的保障配额届满并引入监察机制后,今年以来中国内地对欧盟的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有理想增长。表面上看,这个增幅尚未对欧盟的生产造成过度冲击,因为欧盟中部、东部及南部若干成员国的产量上升,纾缓欧盟发达成员国的产量下降影响。尽管如此,若中国内地的出口增长势头持续甚或更加强劲,欧盟可能采取多方面的防御措施如反倾销行动等,限制来自内地的进口。

  预计在2008年及以后,欧盟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商将继续把订单稳步转至亚洲供应地。除中国内地以外,越南等国家亦将有不俗表现。土耳其及其他一些区域性供应地,则有望运用免税准入、与欧盟市场毗邻,以及与欧盟纺织品厂商在生产上有联系等优势,在未来岁月与中国内地及亚洲其他供应地进行竞争。

  与此同时,香港将逐渐减少与内地进行的外发加工安排。在没有配额限制的贸易环境下,香港与内地之间现时就欧美市场建立的外发加工安排,料将不会受到重用,但如欧美对中国内地采取贸易补救措施,这种合作生产模式将重新启用。

  鉴于后配额时期的情况并不明朗,香港出口商应密切留意海外监管动向,并采取适当行动。香港纺织品及服装厂商将生产活动北移固然有助增强价格竞争优势及盈利能力,但亦应考虑进行生产基地多元化,不要只将生产活动集中在内地进行。

  此外,港商亦应进一步加强与海外买家的关系,扩展至先进及高增值业务,尤应注重设计和品牌创建,以及采用创新科技,从而促进高增值生产业务。鉴于欧美的保护主义情绪高涨,竞争激烈,香港出口商应寻求多元化发展,在全球各地寻找潜力丰厚的新市场,尤其不可忽视内地的庞大内销市场。

  一. 背景

  2005年11月,美国与中国内地就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签署全面性的双边协议。双方同意,由2006年初至2008年底,美国对从中国内地进口的34类(21种)纺织品及服装实施保障配额。协议还包含一项条款,要求美国在协议有效期内,必须采取克制态度,尽量不对协议范围外的产品实施任何保障配额。
 
  欧盟于2005年6月亦与中国内地达成类似协议,由当时直至2007年底对从中国内地进口的10类纺织品及服装实施保障配额。欧盟又承诺采取克制态度,尽量不在2008年实施任何保障配额,并对协议范围外的产品一视同仁。

图表

简而言之,以数量计,中国内地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6年的28.9%增至2007年的34.4%,而在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则由40.9%增至44.8%。以价值计,中国内地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6年的25.9%增至2007年的30.8%,而在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则由39.5%增至42.6%。美国实施配额后,中国内地的出口仍有骄人表现,可见内地纺织及服装业拥有多方面实力。事实上,中国内地生产商拥有一定的经验、技术及灵活性,能生产各类型的纺织品及服装,这种优势使内地业界得以在2006年轻易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至不受配额限制的产品,而当2007年部分受配额限制的产品的全年限额上调时,又将生产能力转回到这些产品。

  2006年,中国内地对美国的服装出口,每一配额类别(338/339及638/639除外)均录得降幅,与之相比,2007年的出口差不多全部皆有上升,只是443类(男装及男童羊毛套装)及847类(混丝及非棉质植物纤维长裤)有所减少。中国内地供应商在众多产品出口上有显著增长,表现尤佳的为620类(增长75.3%)、345/645/646类(增长73.2%)、340/640类(增长68.5%)及352/652(增长66.6%)。不少国家于2006年曾藉美国对中国内地部分纺织品及服装实施配额限制之机,扩大他们的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然而到2007年,随着中国内地奋起直追,挽回失地,这些国家的市场份额均出现下滑或停滞不前。惟有越南独善其身,所占美国纺织品及服装进口市场的份额由2006年的2.2%,增至2007年的2.8%。

图表

 

  香港进口

  美国对香港纺织品及服装的需求于2007年连续第二年大幅下跌,进口量为4.40亿平方米,下降28.1%,总值21.24亿美元,减少26.6%。其中,美国从香港进口的服装为3.58亿平方米,下跌31.6%,总值20.35亿美元,减少27.6%;而纺织品进口量为0.82亿平方米,下跌8.1%,惟总值达0.89亿美元,增加8.9%。
 
  美国从香港输入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于2007年上半年尤为疲弱,进口量及总值分别下跌34.4%及41.3%。下半年,进口仍呈明显下滑之势,进口量及总值分别下跌22.6%及12.3%,惟降幅有所收窄,因为在11月及12月外发加工活动有所增加,以及内地若干类别的配额使用率相对较高。

  香港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6年的2.3%降至2007年的1.5%,在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则由0.3%跌至0.3%以下。整体而言,美国过往向香港厂商发出的订单,有大部分已转移至中国内地及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越南。

  其他来源地进口

  除中国内地外,还有几个国家于2007年在美国纺织品及服装进口市场取得佳绩,其中包括越南(进口量达15.06亿平方米,增长31.2%)、洪都拉斯(进口量12.35亿平方米,增长7.9%)及萨尔瓦多(进口量8.24亿平方米,增长10.7%)。越南表现尤为突出,尽管布殊政府决定对从越南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实施反倾销监察计划,但该国仍能取得佳绩。

  2007年的纺织品及服装贸易既有赢家,亦有不少输家,包括巴基斯坦(进口量为31.73亿平方米,下跌11%)、墨西哥(进口量30.41亿平方米,下跌11.2%)、南韩(进口量19.53亿平方米,下跌8.7%)、加拿大(进口量19.13亿平方米,下跌21.6%)、土耳其(进口量6.56亿平方米,下跌9.5%)、菲律宾(进口量5.58亿平方米,下跌19.5%)及斯里兰卡(进口量4.46亿平方米,下跌10.3%)。在这些供应地之中,今后仍将有部分继续是供应大国,但他们将难以与中国内地、越南等亚洲供应地,以及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中美洲供应地竞争。

图表

 

  总括而言,现时美国对来自中国内地的进口纺织品及服装实施的配额限制,基本上对本土厂商的保护成效不大。美国进口商已将部分受限制类产品订单转移至其他供应地,特别是亚洲,可见配额限制并无带来什么好处。另一方面,《美国─多米尼加共和国─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DR-CAFTA)的实施,显然惠及美国部分纺织品厂商,因为这项协定令中美洲得以保持大量的服装生产活动,而这个地区一直倚赖美国供应纱线及布料。

  对美国的影响

  与2006年相似,2007年美国对进口纺织品及服装需求的增长虽有放缓却保持稳健,但该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以及相关的就业人数却不断萎缩。

  2007年美国的服装产量为9.87亿件,较2006年下跌40.3%,总值为92.87亿美元,下跌24.9%。举例而言,上衣产量为4.03亿件,下跌41.8%,总值为28.89亿美元,下跌25.2%,而下衣产量为1.70亿件,下跌20.4%,总值为20.12亿美元,下跌22.3%。
  与2006年相比, 2007年美国的纺织品生产大幅转弱。其中,纱线的产量为62.53亿磅,下跌11.9%;宽幅梭织布产量为49.41亿码,下跌21 %;针织布产量为6.13亿磅,下跌25.5%;床单及枕套产量为0.44亿件,大跌62.5%,而毛巾的产量为0.97亿条,下跌50.8%。
  2006年,美国服装制造业的营业额为863.91亿美元,下跌3.9%;2007年为858.58亿美元,下跌0.6%,为连续第二年下跌。净收益同样下降,由2006年的63.86亿美元,跌至2007年的60.90亿美元。
2007年,美国纺织业的营业额表现欠佳,为454.10亿美元,下跌5.9%。净收益由2006年的14.01亿美元,降至2007年的12.73亿美元。
  美国纺织及服装制造业的就业情况于2007年继续恶化,纺织业就业人数为328,300人,下跌9.2%,服装制造业就业人数为213,000人,下跌8.3%。美国纺织业就业人数自2000年以来已下跌约46%,而服装制造业就业人数下跌近60%。
  据美国纺织业组织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xtile Organizations)的资料,2006年有72家纺织厂倒闭,2007年再有27家纺织厂倒闭。
  美国服装业的基本业务策略过往几年大体上保持不变。服装厂商不断将生产活动转移至海外,境外生产所占的份额日渐增大。很多公司向外国厂商采购整个产品系列,以致2007年本土产品只占美国服装需求的8.5%,较2006年的10.8%为低。留在美国境内的服装生产活动则日趋注重高增值的特色产品。尽管美国一些纺织厂商将部分生产活动转移至海外,其中包括中国内地,但亦有不少美国纱线及布匹厂商依然继续在本土生产,并与墨西哥、加勒比海盆地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发展及加强联系,合作生产。


  三. 2007年欧盟纺织品及服装进口趋势

  总进口

  2007年,欧盟的纺织品及服装总进口量为10,947,001公吨,较2006年增长6.3%,总值达802.31亿欧元,增长4.3%。其中,服装进口量为4,408,275公吨,增长4.4%,总值579.40亿欧元,增长4.4%;纺织品进口量为6,538,726公吨,增长7.7%,总值222.91亿欧元,增长4%。相比之下,2006年欧盟的纺织品及服装总进口量为10,297,745公吨,增长5.6%,总值为769.16亿欧元,增长11.5%。

  中国内地进口

  欧盟从中国内地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虽然有10类产品受到配额限制,但增长趋势仍颇为明显。2007年总进口量达3,434,210公吨,较2006年增长17.7%,总值则达275.46亿欧元,增长14.3%。其中,服装进口量为1,951,100公吨,增长14.7%,总值为218.39亿欧元,增长15.7%;纺织品进口量为1,483,109公吨,上升21.8%,总值57.07亿欧元,增长9.3%。

  总括而言,中国内地受限制类纺织品及服装的欧盟配额使用率较美国配额使用率为高。于2007年底,在10类受配额限制的产品中,有6类的配额使用率均超过90%。于2007年12月31日,第五类(针织紧衣、套头衫、开襟衫、带风帽厚夹克)是使用率最高的类别,达98.1%,其后是第七类(女装及女童恤衫和松身衬衫衫)的96.7%、第26类(连身裙)的95.4%、第六类(梭织长裤)的94.7%,以及第115类(亚麻或苎麻纱)的93.9%。相比之下,2007年底美国配额使用率最高的类别(袜子及婴儿袜子)只达93.2%。

图表

 

  尽管受到配额限制,但以数量计,中国内地产品在欧盟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仍由2006年的40.3%增至2007年的44.3%。中国内地产品在欧盟纺织品进口市场的份额亦由2006年的20.1%增至2007年的22.7%。以价值计,中国内地产品在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6年的34%增至2007年的37.7%,而在纺织品进口市场的份额则由24.4%增至25.6%。

  2007年,中国内地对欧盟出口的所有配额类别产品均有上升,其中连身裙(第26类)增幅最大,达1,300万公斤,激增81%;其后是针织恤衫、T恤、罩衫和套头衫(第四类),达1.09亿公斤,增长79.1%;梭织长裤(第六类)达1.95亿公斤,增长76.9%;梭织桌布、浴巾及厨房用巾(不包括毛圈织物)(第39类)达1,200万公斤,增长65.7%。

 

图表

  中国内地出口得以创造上述佳绩,原因之一是业者预期数量限制于2008年完全解除,另一原因是欧盟增加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两个新成员国,进口数据反映欧盟成员国由2006年的25个扩大至2007年的27个,换言之,2007年的数据包括中国内地对保加利亚及罗马尼亚的出口,而2006年的数据则不包括。

  与此同时,大部分其他供应地去年却未能把握中国内地受限制之机遇增加对欧盟的出口。相比之下,2006年许多规模较大的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国,如孟加拉、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及越南等,则趁中国内地受配额限制的机会,增加他们在欧盟进口市场的份额。2007年,来自除中国内地以外所有其他供应地的进口均表现不济,在欧盟对中国内地实施配额限制的10类产品中,7类进口产品均告下降,其中降幅较大的是针织紧衣、套头衫、开襟衫及带风帽厚夹克(下降26.8%)、胸围(下降17.3%)、梭织长裤(下降16.1%)及梭织床单(下降13.6%)。

  香港进口

  2007年,欧盟从香港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表现欠佳,进口量为100,852公吨,下降34.8%,总值17.29亿欧元,下降32.8%。其中,服装进口量为94,704公吨,下跌35.7%,总值16.79亿欧元,下跌33.2%。纺织品进口量下跌15.3%,仅为6,148公吨,总值则为5,000万欧元,下跌18.8%。总之,香港在欧盟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依然微不足道。随着针织及梭织服装的需求下降,香港在欧盟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以数量计,由2006年的3.5%降至2007年的2.1%,而以价值计,则由2006年的4.5%降至2007年的2.9%。

  欧盟的香港服装进口萎缩,充分显示中国内地与香港在《多种纤维协定》时代发展的合作生产模式已逐渐式微,又因欧盟解除对内地产品的配额限制,目前这种合作生产模式不大可能重拾活力。通过这种外发加工安排,内地及香港的厂商可共同参与成衣生产,并确保决定产地来源的车缝工序在香港进行。

  其他来源地进口

  2007年,不少供应地在欧盟纺织品及服装市场均有不俗表现,其中包括印度(进口量增长13.9%,达1,012,194公吨;总值增长3.6%,达62.50亿欧元)、巴基斯坦(进口量增长11.3%,达615,166公吨;总值增长6.3%,达24.75亿欧元)、越南(进口量增长31.0%,达264,375公吨;总值增长10.8%,达12.78亿欧元)、突尼斯(进口量增长4.4%,达158,630公吨;总值增长5.1%,达28.45亿欧元)、埃及(进口量增长7.4%,达139,268公吨;总值增长5.3%,达7.62亿欧元)、斯里兰卡(进口量增长9.6%,达126,429公吨;总值增长7.6%,达10.89亿欧元)。

 

图表

  总括而言,欧盟的进口贸易继续逐渐转移至亚洲较大的供应地,主要是中国内地,其次是印度、巴基斯坦及越南。欧盟几个地区性伙伴的表现较预期佳(尤其以价值计),除突尼斯及埃及外,2007年欧盟从土耳其(仅次于中国内地的欧盟第二大供应地)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达1,424,405公吨,增长2.7%,总值则达128.01亿欧元,增长6.7%;而摩洛哥的进口则达143,950公吨,增长0.9%,总值26.41亿欧元,增长6.6%。整体而言,数据表明欧盟的地区性伙伴较美国的地区性伙伴更能抗衡来自亚洲供应地与日俱增的竞争。 1

  对欧盟的影响

  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整体增长,总括而言尚未对欧盟的生产造成过度冲击。若干较发达的欧盟成员国(如丹麦、德国、芬兰、法国、爱尔兰及英国)的产量虽然下降,但中欧、东欧及南欧部分国家(如保加利亚、捷克共和国、希腊及波兰)的产量却有提升。欧盟与地中海及东南欧国家发展合作生产关系,明显有助保留欧盟的纺织品及服装生产活动。

  2007年欧盟的纺织品及服装产量估计较2006年增长0.2%。2由于纺织纤维制备及纺纱产量下降3.3%、针织及钩织织物产量下降2.3%、梭织织物产量下降2.8%、纺织品整染产量下降0.6%,及纺织制成品产量下降0.5%,拖累纺织品产量减少0.2%。2007年,针织及钩织套头衫、开襟衫以及类似产品的产量增加12.1%,而针织及钩织袜类的产量亦增加1.6%。除工作服之外的外衣产量增加6.1%,加上内衣产量增加0.6%,带动所有其他服装及服装配件产量上升2.6%。


  四. 2008年及之后美国的可能发展趋势

  2008年趋势

  尽管数量限制会持续造成贸易扭曲效应,不过跟2007年一样,内地厂商于2008年仍有机会在美国实施配额限制的类别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尽管2007年的配额使用率相对较高,但2008年中国内地在主要配额类别的贸易仍有望取得大幅度增长。例如,美国的338/339类(棉质针织恤衫及女装松身衬衫)产品进口量可在2007年的水平上增加多达31.5%,347/348类(棉质长裤)的进口量可增加多达27.4%,352/652类(棉质内衣)的进口量可增加多达27.6%,而340/640类(男装及男童人造纤维及棉质梭织恤衫)则可增加多达33.5%。332/432/632 T类及345/645/646类的进口量可能受到更大限制,但仍有望增长21.7%及23.2%。此外,羊毛服装及非服装类纺织品目前虽有进口配额限制,却不妨碍它们在2008年实现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内地在非配额产品方面亦有大量拓展的机会。

图表

  美国配额使用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上半年,大部分对中国内地服装实施的配额,使用率均较2007年同期低。例如,2008年上半年,338/339类的配额使用率达29%,而2007年同期则是48.6%。此外,347/348类的配额使用率是36.7%(上年同期为58.2%),352/652类为31.4%(上年同期为42.9%),638/639类为30.9%(上年同期为40.8%),647/648类为28.4%(上年同期为41.4%)。

  与此同时,2008年上半年332/432/632T类、349/649类、359S/659S类、363及443类的配额使用率稍高于2007年同期,但这些类别在年底前并无配额用尽的危险。

 

图表

  由于经济放缓导致消费开支萎缩,进口数字显示,2008年首4个月美国从中国内地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呆滞不前,令人意外,进口量仅比2007年首4个月增长0.4%,总值则下降2.6%。期间,美国从中国内地进口的服装为19.82亿平方米,下降5%,总值为57.51亿美元,下降6.8%;美国从中国内地进口的纺织品为39.93亿平方米,增长3.4%,总值达29.48亿美元,增长6.7%。鉴于2009年1月1日将完全取消配额限制,2008年下半年中国内地的出口应会好转。此外,内地厂商会继续在不受配额限制的产品上扩展业务,同时亦会增加配额产品的付运量。

  香港对美国的纺织品及服装贸易,大部分仍将倚靠与内地的外发加工安排。然而,这种安排的重要性将延续去年的趋势,在2008年进一步减退。如上所述,2008年,内地在受限制类别方面的贸易会显著增加,料将尽量使用全年的配额。如此一来,内地对与香港进行合作生产的需求将会下降,从而导致美国在2008年减少从香港进口纺织品及服装。

  美国2008年1至4月的进口数据显示,期内美国从香港输入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表现较预期好,进口量达1.12亿平方米,仅下滑1%,总值则为5.19亿美元,上升0.7%。显而易见,假如内地的配额使用率大幅提高,以致有需要重新启动外发加工安排,香港与美国的服装贸易应可暂时重受刺激上升,如同2007年11至12月一样。

  2008年,中国内地将继续面对多个供应地的竞争。越南便是其一,尽管该国经济面临短期挑战,而布殊政府又决定对从越南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实施反倾销监察计划,但预期越南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将会增加。其他国家如孟加拉、印尼、柬埔寨、萨尔瓦多及洪都拉斯等,今年亦会有不俗的表现。相反,墨西哥、加拿大、土耳其、菲律宾、斯里兰卡及南韩等,2008年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及服装可能进一步减少。

  总的来说,中国内地作为首选供应地的地位,应能承受生产环境日趋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巩固乃至增强,尽管如此,美国进口商将继续从不同的地点采购产品。《多种纤维协定》配额取消后,美国进口商的采购地数目有所减少,于2008年及之后或会进一步下降,但相信仍会维持一定数量,可能是30个国家左右。价格及品质一直是美国买家最关心的问题,但其他因素包括快速反应(即回应市场的速度)、及时交货、有效率的客户服务和增值服务等,亦日益重要。劳工权益亦是美国买家关注的一项基本因素。

  2008年以后的趋势

  2008年以后中国内地的出口前景将取决于多项因素。在2008年底现行配额安排到期后的最初数星期及数月是关键时期,美国纺织业界及政府官员将密切留意期间中国内地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变化。假若进口激增,情况与2005年上半年相似,美国政府可能采取贸易补救措施,以减轻进口激增的影响。

  美国有可能采取权宜之计,将现时针对越南的反倾销监察计划,照样对中国内地实施,并会承诺若有证据显示内地产品出现损害性倾销情况,即会代表美国纺织厂商主动展开反倾销行动。具体而言,对中国内地实施的配额一旦取消,美国商务部会制定详尽计划,监察中国内地纺织品及服装的进口价值及数量,并与国内业界合作,识别有关物料及其他因素,以确定所涉产品的公平市场价格。假若监察过程显示倾销的确存在,而国内业界亦全面合作,提供有关数据以证明业界受到重大损害,商务部可就有关产品主动展开反倾销调查。美国纺织业界已表明,有意进行游说,促使当局对中国内地实施这一机制。

  一旦美国施行反倾销监察计划,即使实际上美国业者并无提出反倾销诉讼,但买家亦有可能被吓怕,不向中国内地落单。然而,美国对越南于2007年1月11日生效的监察计划至今未对从该国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造成任何明显的负面影响。对越南实施的监察计划将于布殊政府在2009年1月19日任期届满时终结,估计下届政府或会被说服对中国内地实施这项计划。

  即使监察计划不实施,美国纺织业界仍可对来自中国内地及其他供应地的产品提出反倾销诉讼。美国纺织业界亦正在研究对中国内地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提出反补贴诉讼的可行性。然而,对于美国业界会等到配额到期后才提出诉讼,还是提早在今年第四季采取有关行动,目前尚未明朗。显而易见,在2008年底配额到期后,特别是在中长期内,美国纺织业界很可能会利用反倾销及反补贴诉讼,作为对付中国内地进口的武器。

  美国纺织业界亦正认真研究根据《1974年贸易法》「421条款」对中国内地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采取一项或多项针对中国内地特定产品的市场保障措施的可行性。《2000年中美关系法》为《1974年贸易法》新增「421条款」,以实施中国入世协议订明的过渡性特定产品保障措施条文。援用这一保障措施的有效期截至2013年12月11日为止。代表某一行业的业界协会、企业、工会或工人团体等,可根据「421条款」提出申诉。此外,美国总统、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众议院赋税委员会、参议院财务委员会或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亦可主动要求展开调查。根据「421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负责裁定中国内地输往美国的特定产品数量是否激增,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市场干扰。

  至今,共有4项针对中国内地进口的特定产品保障申诉(涉及钢线衣架、轴承传动器、可锻性铸铁供水管件及环焊非合金钢管)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有关进口产品扰乱市场,但总统已否决采取贸易补救措施。在涉及刹车鼓和刹车盘,以及内置弹簧组的另外两项申诉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市场并无被扰乱。美国国会已提出法案,限制美国总统对「421条款」保障措施的否决权。

  此外,美国还可采取多项贸易补救措施,摘述如下:

  「201条款」全球保障措施:根据「201条款」,美国业界可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限制产品进口的申诉。在相关调查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负责裁定某种产品输往美国的数量是否激增,对生产同类产品或与该进口产品直接竞争的本土行业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与针对特定中国内地产品的保障措施不同,「201条款」下的全球保障措施一如其名,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
「422条款」中国贸易分流保障措施:根据有效期至2013年12月11日的「422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负责裁定,中国内地为避免或补救某一世贸成员国的市场受到干扰而采取的行动,或某一世贸成员国为避免或补救来自中国内地的进口产品对市场造成干扰而采取的行动,是否导致或可能导致贸易显著分流到美国市场。代表受影响行业的业界协会、企业、工会、工人团体可根据「422条款」提出申诉,要求进行调查。此外,美国总统、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众议院赋税委员会、参议院财务委员会或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亦可主动要求展开调查。
「301条款」调查:这是美国贸易补救措施之中最有力的武器。根据「301条款」,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须为美国出口产品打开外国市场。假如有美国业者认为其产品遭遇不公平对待或被拒进入市场,可提出违反「301条款」申诉,指控外国政府或私营部门进行妨碍或制约美国贸易政策的反竞争、歧视性、不公平或不合理的行动。
  根据「201条款」、「301条款」及「421条款」进行的调查,由于最终决定要由美国总统拍板,因此本质上高度政治化。同时,对于采取什么补救行动,美国总统有很大的酌情权,包括不采取行动。这种情况对美国厂商有利之处,就是只要业界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便可向白宫施加巨大压力。

  由于欧盟实施的配额较美国的配额早1年到期,因此,在整个过程中,美国可谓处于有利地位,可参考欧盟对中国采取的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五. 2008年及之后欧盟的可能发展趋势

  2007年10月9日,欧盟与中国内地同意设立共同监察制度,以管理从限制性贸易向非限制性贸易的过渡,同时监察出口量激增的情况。随着中国内地的若干纺织品及服装配额于2007年届满,这种所谓的「双边监察机制」于2008年1月1日生效,其目的是追查2008年向中国内地发出的出口许可证及将产品进口到欧盟的情况。监察机制涉及的产品类别包括第4、5、6、7、20、26、31及115类。

  欧盟在2005年6月与中国内地签署的协议中声言,将会保持「克制」态度,尽量于2008年不对中国内地纺织品及服装进口实施任何保障措施。所用言词相当含糊,没有清楚表明,假若2008年中国内地进口激增,欧盟将如何应付。假如进口确实急升,欧盟有可能在2008年对多类产品实施保障配额,不过相信受影响产品很可能只限于受监察的一类或多类产品。

  上半年公布的双边监察机制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受监察的中国内地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相当强劲。例如,上半年连身裙(第26类)以及女装、女童恤衫和松身衬衫(第七类)的进口量均超过此类商品的2007年配额数量,而针织紧衣、套头衫、开襟衫、带风帽厚夹克(第五类)进口量则相当于2007年配额数量的94.0%,梭织床单(第20类)进口量相当于2007年配额数量的79.6%,梭织长裤(第六类)进口量相当于2007年配额数量的75.7%。整体而言,数据表明来自中国内地的进口增速颇快,连身裙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受到关注并可能招致欧盟采取行动的其他产品类别主要有女装及女童恤衫及松身衬衫、针织紧衣、套头衫、开襟衫及带风帽厚夹克,其次是梭织床单与梭织长裤。

图表

 

  预期中国内地供应商在这些及其他更多种类的纺织品及服装产品上,将续有上佳表现。而香港则要逐步减少与内地的外发加工安排,专注生产高增值的特色产品,致力维持本身在欧盟纺织品及服装进口市场的份额。在没有配额限制的贸易环境下,香港与内地之间现时就欧盟市场建立的外发加工安排,料将不会受到重用,但如欧盟对中国内地采取贸易补救措施,这种合作生产模式将重新启用。

  与美国一样,欧盟亦可采取其他贸易补救措施,摘述如下:

  反倾销及反补贴行动:假若海外供应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售价,或低于生产成本,在欧盟销售产品,欧盟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反击这些倾销行为。反倾销措施将继续是欧盟主要的贸易防卫工具,而反补贴措施则主要用来对付外国官方机构向厂商给予的补贴,这种补贴有助输往欧盟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或价格,令贸易扭曲。


  过渡性特定产品保障机制(第427/2003号规例):这个机制适用于从中国内地进口的产品,有效期至2013年12月11日。假如任何产品(包括纺织品及服装在内)造成市场干扰,或某一世贸成员国采取保障或补救行动以避免在其境内出现市场干扰,从而导致该类中国内地产品的贸易明显分流至欧盟,这个机制即可启动。


  全球保障机制(第3285/1994号规例):这个机制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的全部进口,包括中国内地的纺织品及服装。假若某类产品的进口数量激增,以致对欧盟厂商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这个机制即可启动。在其他机制下,要确认出现市场干扰,只须提出损害证据便可,但在这个机制下,欧盟必须加倍努力证明有关产品造成严重损害。
  无论如何,2008年及以后,欧盟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商料将继续把订单转移至亚洲供应地。在可见的将来,孟加拉、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及越南等国家将有不俗的表现。至于土耳其及其他两三个地区性供应国,则预期会运用免税准入、与欧盟市场毗邻,以及与欧盟纺织品厂商在生产上有联系等优势,在未来岁月与中国内地及亚洲其他供应地进行竞争。


  六.  对香港公司的建议

  留意监管动向

  首先,香港公司应深入了解美国及欧盟可以使用的贸易防卫工具。中国内地已是这两个市场最大的纺织品及服装供应来源,重要性远超其他供应地。欧盟配额2007年年底届满,加上美国实施的配额限制亦于2008年年底取消,均有助增强内地的地位。然而,鉴于内地难以逃避美国及欧盟保护主义者的注视,因此,香港公司应密切留意两地的监管动向,以便就可能影响其业务的任何变化,及早作出部署。由于美国及欧盟需要相当时间处理贸易防卫申诉,香港出口商把握当中的时间,作出适当反应,尽量减少所受的干扰。

  除贸易防卫措施外,香港出口商亦须留意数目日增的环保法规,特别是欧盟,近期出台的两项法例尤应留意,分别是与碳氟化合物(PFOS)的使用有关的指令,以及《化学品注册、评估及许可规例》(REACH)。PFOS指令规限化学品的市场推广及使用,将影响到大量对欧盟出口的产品,特别是纺织品及服装。至于新颁布的REACH规例,则规定制造商必须提供产品所用物质的详细资料,从而控制「高度关注物质」(SVHC)的使用。

  灵活生产及采购

  香港纺织及服装厂商将生产活动北移固然有助增强价格竞争优势及盈利能力,但亦应考虑进行生产基地多元化,不要只将生产活动集中在内地进行。港商为减轻限制进口措施的威胁,应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活动,不要只集中在一地进行。以越南为例,尽管美国对其实行反倾销监察计划,以及国内经济面临重重短期挑战,但该国受到于2007年初成为世贸成员国的刺激,已成为区内具竞争力的纺织品及服装生产地。当然,香港厂商亦可考虑通过外发加工安排,在香港进行生产。

  除生产外,香港出口商应进一步提高采购能力。长期以来,美国及欧盟买家一直将香港视为全球纺织品及服装采购中心,由香港承接订单,再根据成本、所需的复杂程度,以及配额供应等,将生产活动分发至不同地点进行。因此,香港出口商应增强其采购能力,以确保为海外买家提供的服务不会受到针对内地产品进口的任何限制性措施所影响。随着配额取消,长远而言,采购的复杂性将会降低,分销商的中介角色也会日益淡化,因此,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法规调整,从不同的地方采购,对分销商而言至为重要。

  加强与海外买家的关系

  港商与欧美买家固然关系良好,但仍须进一步密切合作,原因之一是欧美市场的零售分销活动日益由大型零售集团所主导。配额撤销后,竞争加剧,零售集团益发需要向能提供最佳价格与质素的供应商采购。他们知道,重整其全球采购活动无疑是维持竞争力的可行办法,因此不少零售集团已开始检视现有货源以减少供应商数目,提高采购效率。

  面对这种发展,港商应与欧美买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尤以大型零售集团为然。港商与买家建立策略关系,应能取得长期定单,相反,若受制于与配额相关的不明朗因素,却只能寻求短期订单。另一方面,香港供应商亦应进一步了解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包括他们在产品价格、质素、种类、交货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强项与弱点。只有这样,港商才能知道与买家议价时是否占有优势。

  拓展新兴市场

  在传统市场,特别是美国及欧盟,保护主义情绪高涨,竞争激烈,因此香港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商应寻求多元化发展,在世界各地进一步寻找羽翼渐丰的新市场。事实上,近年来,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传统市场快得多,对优质成衣的需求亦越来越殷切。最重要的是,中国内地为港商提供不容忽视的庞大内销市场。中东及俄罗斯近年石油收入大增,亦值得重视。2007年,香港对中东贸易中心阿联酋的服装出口增长13%,2008年首4个月再增长22.7%。香港对俄罗斯的服装出口基数较低,但去年却跃升21.6%,2008年1至4月更激增23.1%。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兴市场可能对从中国内地进口的产品实施限制措施,特别是本身亦是纺织品及服装的生产国。在这情况下,这些纺织品及服装生产国不仅是可供选择的生产基地,亦是纤维、纱线、布料等各类原材料,以至机械设备及相关零部件的潜在买家。事实上,不少新兴国家的纺织品及服装生产都有相当规模,但大多与外资企业的外发加工安排有关,而本土生产供内销的纺织品及服装,往往品种有限,而且质素较次,因此可为香港的纺织品及服装提供大量商机。

  转向先进的高增值业务

  此外,香港的纺织品及服装厂商亦宜扩展至更先进及高增值的业务,以免与其他纺织品及服装生产国正面竞争,同时避开进口国的保护主义暗涌。保护主义措施通常针对大众化市场的热门产品。为免过度依赖中低档市场,香港厂商应积极开拓较高档的市场领域。除主力为产品创造更多价值外,香港厂商亦应努力提升品质、形象及风格,使本身的产品与别不同。

  更重要的是,香港公司应积极发展更先进及高增值的活动,如设计、品牌创建、销售及市场推广、布料采购、财务管理、生产统筹、物流安排,以及零售分销等,以增强长远的竞争力。尤其是设计与品牌创建,是发展产品独特性的关键,在巩固全球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2007年贸发局调查显示,香港服装业有94%的受访者从事原件制造(OEM)业务,而从事原创设计(ODM)和品牌产品制造(OBM)的则有57%和32%,可见从事ODM和OBM的公司数量有限,所以港商应考虑加强设计能力,创建品牌,提升竞争优势。

  运用创新科技

  显而易见,香港的纺织品及服装厂商应采用创新科技,以促进高增值生产活动。然而,香港纺织及服装业界应用科技的程度相当参差。一方面,一些业界领导者已采用先进资讯科技及生产技术多年;另一方面,大部分纺织品及服装厂商,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采用科技方面却远未成熟。事实上,除应用先进资讯科技及生产技术外,新材料和产品以及创新设计和验证系统,亦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领域。

  资讯科技:例子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电子数据联通(EDI)、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各种销售及市场推广应用系统。


  生产技术:例子包括多功能处理、快速原型创制、计算机整合制造(CIM)、自动化及环境保护等。


  新材料及产品:例子包括功能性纤维、环保纤维、纳米材料、智能纺织品及成衣等。


  创新设计及评核系统: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3D CAD)、三维量度与评核、产品开发用的新人体模型、新试衣系统,以及先进的实验室检测设施。
  最后,虽然扩大应用高科技十分重要,可是不同公司有不同的业务范围及取向,每家企业在决定采用什么科技时应考虑本身独有的情况。 

  1 欧盟从众多地区性伙伴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只要符合若干条件,即可享受免关税待遇。这些条件一般较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更灵活。例如,欧盟协议中的服装原产地规则一般是「从布料开始认定」,换言之,服装可采用外国的纱线。美国协议中的原产地规则是「从纱线开始认定」,规定服装必须采用产自美国及/或其自由贸易协定伙伴的纱线和布料。
 
  2 2006年及2007年欧盟产量数据包括保加利亚及罗马尼亚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